"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专家在线咨询活动问答2
1、提问:孩子真的需要陪优吗?
郭良菁:”优“是用什么标准衡量?如果是期待孩子比别人都强,然后勉强地强化训练孩子,那完全没有必要。人没有必要跟人比着过日子,孩子的路还很长,谁说年幼时表现平平的孩子,将来就没有前途呢?勉强催促和逼迫,做得过火,结果适得其反。
没有一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的,但是我们追求在哪些地方优秀是关键。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心理品质、学习品质、健康的体魄等,比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更重要。
2、提问:幼儿园教育要杜绝小学化, 而小学一年级老师又总抱怨“孩子没基础,拼音部分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请问: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应怎么接轨?
郭良菁:学习拼音需要以下几个“基础”:1、孩子已经形成“汉字符号是表示意思的”这种意识;2、孩子已经知道“一些象英文字母一样的符号是表示汉字符号的读音的”;3、“要想不在别人的帮助下读出汉字,得看得懂这种表示读音的符号”。如果孩子已经有了大量阅读图文并茂的书籍的经验,知道上面的文字是在说明图片中蕴含的故事,但自己只能靠大人讲才能知道文字讲了些什么,如果孩子很渴望自己不靠大人也能知道文字的读音,从事了解故事内容,他们就会渴望了解那些拼音符号的读音,学拼音是很快的。但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铺垫,仅靠背诵拼音符号的读音,对孩子来说就象念经,当然没意思,学不会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它干什么用。
3、提问: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我们计划在6月份调整大班的作息时间,将集体活动延长10分钟,并请小朋友尝试带书包、文具,养成整理文具,收拾书包的好习惯.请专家指点,教育内容还能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以便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顾荣芳:贵园现有做法可行。无需特别的教育内容,让孩子提高生活吃喝拉撒睡方面的自理能力、能够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能自始至终完成、有好奇心等学习品质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算现在学了多少知识也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4、提问:我们幼儿园是混龄编班,教师和家长都非常认可混龄教育,孩子在混龄班级中的互助合作和沟通交往弥补了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间的情感缺失,孩子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角色身份的转换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责任。但是,我们发现,同龄互动间产生的思维碰撞更加激烈,更能激发和提升孩子的能力。请问老师:在混龄教育中,如何激发和引导能力强的孩子之间的合作学习?
侯莉敏:混龄编班对老师挑战很大,虽然情感上大孩子和小孩子有情感交流,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大孩子剥夺小孩子的一些发展机会。另外就是你说到的在思维力上,还有学习内容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在一个教室里如何设置适合两个年龄段孩子的内容,教室如何照顾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层次的发展,都是需要研究的。
5、提问: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培训学校的老师,多大孩子开始识字,和怎么识字比较好。
顾荣芳:识字开始的年龄没有特别的规定,怎么识字才是关键。我们应该杜绝和避免的是逼着幼儿进行枯燥的专门的识字学习,而在生活中进行随机的有趣的学习是值得推广的。即使是培训学校的小学年龄以上的识字学习,也应多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也不能进行机械的枯燥的学习,否则会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结果会适得其反。
6、提问:孩子看书很有兴趣,自己去理解图片意思,然后再读给他听,最近听朋友说点字阅读可以加强孩子对文字的记忆,试着点读可他非常反感对认字也没有多大兴趣,我想问下怎样让孩子快乐接受认字。
张明红:家长好!一般而言,点着字进行讲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学龄前我们是不提倡的,这会影响儿童的阅读速度,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点着图进行阅读,引导孩子关注图片中的细节、主要的人物或场景,或是一些不易被孩子发现的内容。
我们不建议强迫孩子认字,阅读过程中,读文字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夸张语气和语调,放慢语速,让孩子形成一个口语和文字之间一一对应的过程,经常地反复读,就像背儿歌一样,孩子就更容易牢牢记住。
反复认知,反复朗读,促成构成口语和文字之间的线索,形成一种视觉记忆。
本质上是一种视觉追踪记忆方式,是孩子独立认字之前的基础和前提,当孩子非常熟悉这个字,就会认识,因而我们也常常发现,一般孩子认识的字都是高频率出现或是印象很深刻的,例如封面和封底的字。我们倡导家长在情境中引导孩子认字。
7、提问:
如何改掉小孩喜欢长时间看平板的习惯?对视力有极大的影响。
陈世联:家长好!您孩子如果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或许会答:你们大家都在看,我为什么不能看?!(先开个玩笑)。去年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中,听到一个美国专家发表的报告,说平板手机之类的现代媒介对孩子基本上没有多少益处(不仅仅是伤眼睛,还影响人际交往等社会性问题)。那怎么办呢?家长您及家人能否在家里丢下手机微信、平板影视游戏等?此外,多与孩子做些亲子游戏、娱乐、文本阅读等活动,多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比如让孩子参加孩子们自己的游玩活动、家人散步活动等),孩子注意力与兴趣转移了,他手上的平板自然就放下了。家长您认为呢?谢谢您的提问。
张明红:家长好!首先不可否认,平板的画面感相对富有感染力,并且也有丰富的功能,对幼儿会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平板。
建议家长: